第26章 精锐

 顾铭哲
    随后十几日,曹柯每天都会抽出些时间教导范铭哲,不过更多的还是些基础的识字,至于启蒙书籍自然就是《千字文》了,《三字经》啥的在当时还没有出世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陪着曹若烟四处逛,主打的就是一个陪伴,倒是看得范铭哲极为不爽,自从这个便宜老师来了,自己和若烟的独处时间都少了许多,每每想到此范铭哲都有些怨恨阿亮那时下手太轻了。

    不过这段时间范铭哲倒也不是什么正事都没有干,至少将那报纸之事给敲定了,至于代言人自然就是太清观喽,当然此事范铭哲也是同杨天基通过气了,有了杨天基的保证范铭哲才敢动手开办。

    至于那报纸刊印什么内容,当然不会是那些什么官员八卦,毕竟受众太小,而且万一传到正主那去,也是免不了麻烦,所以此报范铭哲就打算主要记载民间事,其中在划出一个板块,用于连载一些有关文学的东西。

    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范铭哲的想法,还没彻底落地,这不范铭哲此时正在自家刻坊中监督指导这第一版报纸的刻印,不过好在自家这些匠人都是些熟手,范铭哲只是将自己画的草图给他们看了几眼,其中便有聪慧地领会范铭哲的想法,召集人手,开始刊印工作,倒是没让范铭哲费多大心思。

    宋当时采用的是活字印刷,印刷效率也是极快,不过几杯茶的功夫,一张大大的报纸就映入范铭哲的眼帘。

    范铭哲拿起细瞧,只见那张报纸上几大板块划分得明明白白,当然这张报纸上是有刊印内容的,直接其中关于生活趣事这一板块上,赫然写着“震惊——一水稻田竟能亩产千斤,这究竟是仙人现世,还是地中埋有至宝?”,光看标题就挺唬人的。

    在那文学板块上,范铭哲则是选择发布小说等一些休闲读物,宋朝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,就是文化由雅至俗转变,这从宋词和话本的流传就可以看出。

    词在一开始是发源于民间的和乐歌词,一开始是被认作“小道”,被文人所不耻的存在;而那话本,就更不要多说了,产生于瓦肆勾栏,为艺人所为,所用语言主要采用市井口语,深受士民阶层喜爱,不说别的,范铭哲家中少说也有不下百本话本,不过质量就停留在还能看下去的程度。

    至于目前这个板块的内容,范铭哲是打算连载《西游记》,至于为什么是这本,因为相较于其他名著,范铭哲就独对这本熟悉些。

    目前在这报纸上印着的赫然就是《西游记》的前两回,内容大差不差,就是文字功底稍显稚嫩,不过还能看下去,倒也没多大问题,这不,这些刊印匠人正围在一块,由识字之人念着范铭哲稿件,其他匠人时不时叫好几声,颇有几分说书意味。

    看他们这般表现,范铭哲也是稍稍安心了些,要想这些报纸可是投入了他这些年积攒的全部银钱,要是没人买账,范铭哲恐怕就要哭死在角落了。

    范铭哲随后又交代了下这些匠人一些事项,便离开了刻坊,朝安太清观走去,作为明天报纸的主要销售地,范铭哲自是要去交代一番,虽说范铭哲在销售范铭哲还比不过他们。

    这刻坊位置离那太清观不算远,只片刻范铭哲便去到了太清观中,范铭哲这次倒是熟路,直接就去找了方丈,也就是道观之主。

    “范家二郎,范铭哲见过方丈。”

    “二郎不必多礼,请坐。”

    找到道观之主,范铭哲倒恭敬行礼,得到方丈的许可后范铭哲这才坐下。

    可不要以为方丈是寺院专属,其实这个词最早是起源于道教的,在道教中,讲人心方寸,天地方丈,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,也可称“主持”,至于寺院就纯属借鉴。

    范铭哲也不墨迹,开门见山道:“方丈,我此行前来是为明日报纸一事,我是相信太清观的道长实力,可是就是有些不放心呀。”

    方丈笑道:“哈哈,既是此事,担忧也寻常,不如我将明日安排发放报纸之人皆叫于后院,二郎自行教导如何?”

    听到方丈这般说,范铭哲起身道:“如此,自是极好,那就多谢方丈了。”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