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山本复出欲行渗透,云龙赵刚识破敌奸

    第18章 山本复出欲行渗透,云龙赵刚识破敌奸(1/2)

    山本挺进队真的大多数人都会华夏话吗?

    并不是的。

    这里所说的“会”华夏话,很大意义上仅限于能听懂。

    要说出来的话,难度不小。

    比如很多鬼子说华夏话,还是能被华夏人轻易听出来。

    一些影视作品中,正派人学了一段时间膏药语,就能穿上一身鬼子军装,打入鬼子内部,获取重要情报。

    这在真实情况下,极难出现。

    华夏人说膏药语,经常带有华夏口音,容易被听出来。

    好在都是东方人,这个差距不算太大。

    不像华夏人说英格历史语一样那么明显。

    谁要是敢写学了英格历史语,在半岛战争时,依靠英格历史语混入俄曼瑞克内部,那就有点扯淡了。

    而且,华夏各地方言相差很大:

    你能想象一个东北人,到了福建,听当地方言是什么感觉吗?

    他们说的可都是华夏语!

    也许有人说:福建和东北差的太远了,语言不通可以理解。而膏药国没那么大。

    那么都是湖南的娄底和长沙不算远了吧?长沙人就很难听懂娄底方言。

    不要说长沙了,哪怕是新化县人,距离涟源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多公里,互相之间也听不懂。

    可见方言的差距有多么大!

    膏药国也是一样,虽然大城市大多说的是通用语,如同华夏人大城市,大多也说普通话一样,但远离大城市的地方,说的还是方言。

    鬼子同一个联队,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征来的兵。

    联队内的人都是老乡。

    其中就有不少说方言的。

    你要打入鬼子内部,你还得学会当地方言。

    这倒是也有个别天才能做到。

    比如有个华夏人,13岁学膏药语,还改了膏药名字。

    利用语言天赋,接触到了鬼子高层。

    为我方提供重要情报、营救我方重要人物等等。

    但这只是极个别的案例,可遇而不可求,不像影视剧中那样一抓一大把。

    所以山本挑来挑去,最终也只能挑出来五头鬼子。

    这五头鬼子华夏话说得特别好,而且是带东北口音的华夏话。

    一看就是从九一八前就到了东北,经过多年的熏陶,才能达到这个水平。

    找了几个伪军听了听,都说听起来跟华夏人一模一样。

    东北口音,而不是晋省口音有个好处:

    跟老百姓说自己来历的时候,就可以说个“我是东北那嘎达的”,反正山西人去过东北的不会太多,不容易引起怀疑。

    这五个人就成了山本挺进队偷袭我八路军总部的先遣队。

    六里坡村是一个仅有一百余人的小山村。

    一座破败的窑洞里,住着一个孤寡老奶奶,名叫李崔氏。

    说是老奶奶,其实以21世纪的标准来看,也就算中年而已,大约60岁上下。

    却显得老态龙钟。

    她早年丧偶,仅有一子。

    其子曾在132师当兵。

    1937年7月28日,在南苑血战中失踪,一般来说,就是殉国了。

    按说,老人身为烈士遗属,应有抚恤金,并应得到特别照顾。

    但当时抚恤金发放很成问题,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伤亡三四百万人,仅四十余万人发放到位。

    这里仅指军人伤亡数。

    加上平民,仅死亡人数即有三千多万。

    另有伤者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因为钱款不一定能到位。

    即便钱到了,那时候户籍制度没有现在这么完备,也不容易查证。

    所以,除了军官外,底层士兵的抚恤金大多是拿不到的。

    老人应得的抚恤金一直没有拿到手。

    即便拿到手了,也无法抚平老人的丧子之痛。

    因此,我军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责任。

    不仅让老人衣食无忧,还指定人员陪老人聊天。

    这一天,又有几位八路军战士到老人家里。

    给老人挑水、劈柴、扫院子。

    老人很少主动说话。

    这几位八路军战士也很少说话,和往常一样,来了就直接干活。

    干完活就会用葫芦劈成的瓢,舀上几碗水,陪着老人喝水、聊天。

    老人这个时候,往往都是眼睛干涩,咧着嘴笑着。

    眼泪早就哭干了。

    心想:如果儿子还在;如果打完了仗,是不是就会过着这样的生活:

    儿子干完活就会来陪自己。

    抱歉,章节内容加载错误,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。

    Sorry,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.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.

    抱歉,章節內容載入錯誤,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